信心解話

作者: Greg Herrick, Ph.D.
Click here to email the translator

因信心完全順服神
(創世記12:1)

信心須經歷神的試煉
(創世記12:4-6)

信心要神的鼓勵
(創世記12:7a)

信心使人在俗世彰顯神的作為
(創世記12:7b-9)

因信稱義的信心,像亞伯蘭的信心,會叫人完全順服,在神的應許中有盼望,並且在試煉中成長。信心叫人不斷在世上彰顯神的作為。

在第七節,亞伯蘭以敬拜回應神向他顯現和重申應許。經文說「神向亞伯蘭顯現,說……亞伯蘭就在那裏為向他顯現的耶和華築了一座壇。」雖然經文沒有明言他獻燔祭,但我們從第九章挪亞獻祭和第二十二章十三節亞伯蘭獻祭的記述中肯定一點,就是亞伯蘭向神獻燔祭。

敬拜是回應神話語的第一反應,接着是順服和宣告神的救恩和大能,就像春雨後的彩虹。

因此,敬拜神是有果效的。第八節說亞伯蘭在伯特利和艾之間支搭帳棚,這或許顯示他在那裏住了一段時間。當中,他築了一座壇敬拜神。但要注意,經文說亞伯蘭「求告耶和華的名」。這句在創世記4:26,13:4,21:33,26:25等經文中出現過,意思不止於敬拜而已。它包含「好求告我 ─ 耶和華的名」 (西番雅書3:9) 的意思。神應許叫亞伯蘭的名為大,而這裏,亞伯蘭使神的名在迦南為大,這不是很有趣嗎?在外邦異地,亞伯蘭築壇,並在此求告耶和華的名,是何等奇妙的信心!在這悖亂的世代中持守永生之道真如明光照耀長空。(腓立比書2:16)

亞伯蘭要傳揚神的名,相反示拿人卻要傳揚自己的名(創世記十一章)6。 到頭來,示拿人真的揚了“名” ,但他們的名卻是列於神審判的名單(創世記11:4)。我們為一己私利營役時,同樣要接受審判。不要為自己追求什麼,亞伯蘭不求自己的榮耀,只求傳揚神的名,所以在創世記及整本聖經中,神高度讚揚他的行為 (雅各書4:10, 彼德前書5:5-6)。

金獲加 (Ken Walker) 在“運動光譜”一書中記述,在1990年的一個星期一晚上,美式足球賽完結後,幾個運動員做了一件當時破天荒但過後人人習以為常的事。當三藩市四十九隊和紐約巨人隊的賽事結束後,兩隊中有幾個球員走到球場中央接近分牌的四十碼線上,讓全場觀眾看見他們跪在地上,以主基督耶穌之名祈禱。

以後,在很多賽事中都有簡短的祈禱會,但在幾年後才引起廣泛注意。1997年,韋云積 (Reggie White) 和他屬的超級碗冠軍綠灣人隊於賽後祈禱,事後,一個隊員羅便臣 (Eugene Robinson) 解釋祈禱會的目的時說:「我們不是求告誰勝誰負。我們祈禱,是認定我們信的那位是神,且叫人看見祂的確存在。」

為這宣言,隊員受到多方批評。 “體育說明”雜誌勸告隊員不要在公眾面前禱告,足球聯會也吱喳了一會兒,似要禁制這公眾活動。但隊員堅守立場,有些還說他們願意為公眾祈禱繳交罰款,祈禱會結果繼續下去。7

像亞伯蘭,這些球員嘗試為主耶穌基督 ─ 不是自己 ─ 傳揚名聲。對他們來說,藉主耶穌基督敬拜神,宣揚神的存在和救恩,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信心叫人不能不宣揚所看見、所聽到的。

麥佐治 (George Muller) 如何建立如此堅強勇敢的品格呢?他容讓聖經建立他對神的熱心和信心。他默想聖經中如亞伯蘭的信心榜樣。亞伯蘭憑信活出的生命激勵我們要以順服回應神的呼召,耐心等候神的祝福,克服試煉,且在這個非常墜落的世界宣揚神的道。


1 摘錄 J.B.Fowler, Jr. 著作 Illustrating Great Words of the New Testament (Nashville, Broadman, 1991), 55-56頁。 關於麥佐治 (George Muller) 的資料,請參看 Nancy Garton 著 George Muller and His Orphans (Worthing: West Sussex: Churchman, 1987),Roger Steer 著 George Muller, Delighted in God, rev. ed. (Wheaton, II.: H. Shaw, 1981),Basil Miller 著 George Muller, Man of Faith and Miracles: A Biography of One of the Greatest Prayer – Warriors of the Past Century (Minneapolis, MN: Bethany, [1972], c1941),Roger Steer 著 George Muller; Delighted in God, rev. ed. (Wheaton, II.: H, Shaw, 1981)。

2 創世記11:27-12:9在敘事上是一組的,也應如此理解。可是,它卻分成兩部份,就是11:27-32及12:1-9,前部份為後部份一些亞伯拉罕的假設提供不少歷史背景。

3 參看 Gordon J. Wenham 著 Genesis 1-15,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ed. David A. Hubbard and Glen W. Barker, vol. 1 (Waco: Word, 1987), 266 n 32b.

4 Marshall Shelley, “My New View of God”, Leadership (Fall 1996), 90.

5 Rosa Parks, Quiet Strength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95).

6 參看 Allen P. Ross, Creation & Blessing: A Guide to the Study and Exposition of Genesis (Grand Rapids: Baker, 1988), 267.

7 Ken Walker, “Time to Bow, or Bow Out”, Sports Spectrum (Sept 1997), 22-25.

下載文件